「汐止發展的另一高峰:礦業發展時期」
汐止發展的另一高峰,及煤礦業的興起,他為汐止帶來繁榮的經濟。煤礦 的遽興使大正至昭和年間的汐止地區在茶葉逐漸沒落後,獲得再次發展的契機。由於當時煤價大好,原來 從事茶葉人口減少,紛紛往礦業發展。雖然大正至昭和年間為茶葉已漸趨沒落時期,但人口不減反反增, 且比明治年間更快速的增加,這可能是礦業人口大幅增加所致。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由淡水同知曹仕貴於松山、水返腳立「奉禁憲示私挖 煤炭者立斃」碑(現存於國立博物館內)。雖然清代深信龍脈之說,而嚴禁汐止煤礦之開採,但汐止地區仍 一直維持小規模的私採。至日人統治後,汐止地區更是因為其地層富含的煤礦資源,在配合台灣煉鐵廠的 需求下,一躍而成為開採活動鼎盛的礦產小鎮。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採取礦業特許主義(陳文遠、蘇爾民等),鼓勵人民開 採(周再思、周錦樹等),所採的煤,先以台車運至五堵車站,再裝至火車輸出,供內外銷用。北港、烘內 、友蚋、鹿寮等煤礦,即是當時著名的幾個大礦坑。而下街的陳文遠、頂街的蘇爾民、周再思、周錦樹等 人,也因開採煤礦而致富。
汐止由原本的茶產銷中心轉變成礦業市鎮、由河港轉變成陸運要站、街市 的型態等。在社會結構的變遷方面新興的礦業主加入地方領導階層,成為左右地方政、經發展的另一股新 新勢力。反而是新崛起的周家,能不能受家族限制,招納其他私有資本,創設「探礦株式會社」,為在日 本財閥壟斷下的台灣煤業,開展一處純臺人資本的活動空間。
鄉長里的機關庫也稱「調車廠」,1942年此地鋪至十四坑(鹿寮一帶)間之 鐵道,約6公里長,鋪至北港一坑間,約4公里長,都是「三分車鐵路」。另至五堵水洗機場1. 2公里,再利 用吊橋上的「無極鋼索運搬軌道」,每十多尺一車,連貫至對岸,經「水洗機」、再至「選碳機」分等級 。供應民眾憑弔留念的美麗橋墩,也因基隆河施工堤防而拆除,終成絕響。
日據時期,汐止工業發展是以煤業為主;光復後,台灣受經濟發展、世界能源革命與危機而重視煤碳;受進口煤炭壓迫及通續發生巨災等,台灣的煤礦業政策,隨著這些問題又逐 漸沒落。從鼓勵生產(1946-1965年)、重油輕煤(1966-1972年)、淘汰與及設置煤業基金促進和理化經營(1973 -1984年),到1984年8月以後因連續發生重大災害,政府於 1984年 8月8日頒布台灣地區煤業政策,強制推 行淘汰與興建外,也輔導礦工轉業或資遣,致使礦工無心工作,願意轉業或資遣,礦場陸續關閉廢鐵。目 前,汐止地區之礦業早已由工業取代,汐止地區黑金產業 已成為歷史名詞。但整體而言,礦業的沒落對於 汐止地區的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自礦業移出的勞動力,成為其他產業勞動力的來源,加速了汐止地 區其他 產業的發展。雖然煤礦業在大量採用石油後己式微,但昔日礦業的發展也奠定汐止成為今日台北都 會區工業重鎮的基礎。
近年來,也於工商發達,外來人口大量移入,加上便捷的鐵、公路交通運 輸,許多大型廠辦與購物中心進駐,老市鎮運漸縣轉型為新興的科技城。隨著防洪工程完工,汐止科技園 區持續發展,這些建設帶動汐止經濟快畫畫成長,使得交通、經貿、人潮住來頻繁,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 全,就成為汐止社區迫切追求的目標。
汐止發展的另一高峰,及煤礦業的興起,他為汐止帶來繁榮的經濟。煤礦 的遽興使大正至昭和年間的汐止地區在茶葉逐漸沒落後,獲得再次發展的契機。由於當時煤價大好,原來 從事茶葉人口減少,紛紛往礦業發展。雖然大正至昭和年間為茶葉已漸趨沒落時期,但人口不減反反增, 且比明治年間更快速的增加,這可能是礦業人口大幅增加所致。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由淡水同知曹仕貴於松山、水返腳立「奉禁憲示私挖 煤炭者立斃」碑(現存於國立博物館內)。雖然清代深信龍脈之說,而嚴禁汐止煤礦之開採,但汐止地區仍 一直維持小規模的私採。至日人統治後,汐止地區更是因為其地層富含的煤礦資源,在配合台灣煉鐵廠的 需求下,一躍而成為開採活動鼎盛的礦產小鎮。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採取礦業特許主義(陳文遠、蘇爾民等),鼓勵人民開 採(周再思、周錦樹等),所採的煤,先以台車運至五堵車站,再裝至火車輸出,供內外銷用。北港、烘內 、友蚋、鹿寮等煤礦,即是當時著名的幾個大礦坑。而下街的陳文遠、頂街的蘇爾民、周再思、周錦樹等 人,也因開採煤礦而致富。
汐止由原本的茶產銷中心轉變成礦業市鎮、由河港轉變成陸運要站、街市 的型態等。在社會結構的變遷方面新興的礦業主加入地方領導階層,成為左右地方政、經發展的另一股新 新勢力。反而是新崛起的周家,能不能受家族限制,招納其他私有資本,創設「探礦株式會社」,為在日 本財閥壟斷下的台灣煤業,開展一處純臺人資本的活動空間。
鄉長里的機關庫也稱「調車廠」,1942年此地鋪至十四坑(鹿寮一帶)間之 鐵道,約6公里長,鋪至北港一坑間,約4公里長,都是「三分車鐵路」。另至五堵水洗機場1. 2公里,再利 用吊橋上的「無極鋼索運搬軌道」,每十多尺一車,連貫至對岸,經「水洗機」、再至「選碳機」分等級 。供應民眾憑弔留念的美麗橋墩,也因基隆河施工堤防而拆除,終成絕響。
日據時期,汐止工業發展是以煤業為主;光復後,台灣受經濟發展、世界能源革命與危機而重視煤碳;受進口煤炭壓迫及通續發生巨災等,台灣的煤礦業政策,隨著這些問題又逐 漸沒落。從鼓勵生產(1946-1965年)、重油輕煤(1966-1972年)、淘汰與及設置煤業基金促進和理化經營(1973 -1984年),到1984年8月以後因連續發生重大災害,政府於 1984年 8月8日頒布台灣地區煤業政策,強制推 行淘汰與興建外,也輔導礦工轉業或資遣,致使礦工無心工作,願意轉業或資遣,礦場陸續關閉廢鐵。目 前,汐止地區之礦業早已由工業取代,汐止地區黑金產業 已成為歷史名詞。但整體而言,礦業的沒落對於 汐止地區的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自礦業移出的勞動力,成為其他產業勞動力的來源,加速了汐止地 區其他 產業的發展。雖然煤礦業在大量採用石油後己式微,但昔日礦業的發展也奠定汐止成為今日台北都 會區工業重鎮的基礎。
近年來,也於工商發達,外來人口大量移入,加上便捷的鐵、公路交通運 輸,許多大型廠辦與購物中心進駐,老市鎮運漸縣轉型為新興的科技城。隨著防洪工程完工,汐止科技園 區持續發展,這些建設帶動汐止經濟快畫畫成長,使得交通、經貿、人潮住來頻繁,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 全,就成為汐止社區迫切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