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發展的另一高峰:礦業發展時期」
汐止發展的另一高峰,及煤礦業的興起,他為汐止帶來繁榮的經濟。煤礦 的遽興使大正至昭和年間的汐止地區在茶葉逐漸沒落後,獲得再次發展的契機。由於當時煤價大好,原來從事茶葉人口減少,紛紛往礦業發展。雖然大正至昭和年間為茶葉已漸趨沒落時期,但人口不減反反增, 且比明治年間更快速的增加,這可能是礦業人口大幅增加所致。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由淡水同知曹仕貴於松山、水返腳立「奉禁憲示私挖 煤炭者立斃」碑(現存於國立博物館內)。雖然清代深信龍脈之說,而嚴禁汐止煤礦之開採,但汐止地區仍 一直維持小規模的私採。至日人統治後,汐止地區更是因為其地層富含的煤礦資源,在配合台灣煉鐵廠的需求下,一躍而成為開採活動鼎盛的礦產小鎮。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採取礦業特許主義(陳文遠、蘇爾民等),鼓勵人民開採(周再思、周錦樹等),所採的煤,先以台車運至五堵車站,再裝至火車輸出,供內外銷用。北港、烘內 、友蚋、鹿寮等煤礦,即是當時著名的幾個大礦坑。而下街的陳文遠、頂街的蘇爾民、周再思、周錦樹等人,也因開採煤礦而致富。
汐止由原本的茶產銷中心轉變成礦業市鎮、由河港轉變成陸運要站、街市的型態等。在社會結構的變遷方面新興的礦業主加入地方領導階層,成為左右地方政、經發展的另一股新興勢力。反而是新崛起的周家,能不能受家族限制,招納其他私有資本,創設「探礦株式會社」,為在日本財閥壟斷下的台灣煤業,開展一處純臺人資本的活動空間。
鄉長里的機關庫也稱「調車廠」,1942年此地鋪至十四坑(鹿寮一帶)間之 鐵道,約6公里長,鋪至北港一坑間,約4公里長,都是「三分車鐵路」。另至五堵水洗機場1. 2公里,再利用吊橋上的「無極鋼索運搬軌道」,每十多尺一車,連貫至對岸,經「水洗機」、再至「選碳機」分等級 。供應民眾憑弔留念的美麗橋墩,也因基隆河施工堤防而拆除,終成絕響。
日據時期,汐止工業發展是以煤業為主;光復後,台灣受經濟發展、世界能源革命與危機而重視煤碳;受進口煤炭壓迫及通續發生巨災等,台灣的煤礦業政策,隨著這些問題又逐漸沒落。從鼓勵生產(1946-1965年)、重油輕煤(1966-1972年)、淘汰與及設置煤業基金促進和理化經營(1973 -1984年),到1984年8月以後因連續發生重大災害,政府於 1984年 8月8日頒布台灣地區煤業政策,強制推行淘汰與興建外,也輔導礦工轉業或資遣,致使礦工無心工作,願意轉業或資遣,礦場陸續關閉廢鐵。目前,汐止地區之礦業早已由工業取代,汐止地區黑金產業已成為歷史名詞。但整體而言,礦業的沒落對於汐止地區的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自礦業移出的勞動力,成為其他產業勞動力的來源,加速了汐止地 區其他產業的發展。雖然煤礦業在大量採用石油後己式微,但昔日礦業的發展也奠定汐止成為今日台北都會區工業重鎮的基礎。
近年來,也於工商發達,外來人口大量移入,加上便捷的鐵、公路交通運 輸,許多大型廠辦與購物中心進駐,老市鎮運漸縣轉型為新興的科技城。隨著防洪工程完工,汐止科技園 區持續發展,這些建設帶動汐止經濟快速成長,使得交通、經貿、人潮住來頻繁,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 全,就成為汐止社區迫切追求的目標。
汐止發展的另一高峰,及煤礦業的興起,他為汐止帶來繁榮的經濟。煤礦 的遽興使大正至昭和年間的汐止地區在茶葉逐漸沒落後,獲得再次發展的契機。由於當時煤價大好,原來從事茶葉人口減少,紛紛往礦業發展。雖然大正至昭和年間為茶葉已漸趨沒落時期,但人口不減反反增, 且比明治年間更快速的增加,這可能是礦業人口大幅增加所致。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由淡水同知曹仕貴於松山、水返腳立「奉禁憲示私挖 煤炭者立斃」碑(現存於國立博物館內)。雖然清代深信龍脈之說,而嚴禁汐止煤礦之開採,但汐止地區仍 一直維持小規模的私採。至日人統治後,汐止地區更是因為其地層富含的煤礦資源,在配合台灣煉鐵廠的需求下,一躍而成為開採活動鼎盛的礦產小鎮。
日據時期,日本政府採取礦業特許主義(陳文遠、蘇爾民等),鼓勵人民開採(周再思、周錦樹等),所採的煤,先以台車運至五堵車站,再裝至火車輸出,供內外銷用。北港、烘內 、友蚋、鹿寮等煤礦,即是當時著名的幾個大礦坑。而下街的陳文遠、頂街的蘇爾民、周再思、周錦樹等人,也因開採煤礦而致富。
汐止由原本的茶產銷中心轉變成礦業市鎮、由河港轉變成陸運要站、街市的型態等。在社會結構的變遷方面新興的礦業主加入地方領導階層,成為左右地方政、經發展的另一股新興勢力。反而是新崛起的周家,能不能受家族限制,招納其他私有資本,創設「探礦株式會社」,為在日本財閥壟斷下的台灣煤業,開展一處純臺人資本的活動空間。
鄉長里的機關庫也稱「調車廠」,1942年此地鋪至十四坑(鹿寮一帶)間之 鐵道,約6公里長,鋪至北港一坑間,約4公里長,都是「三分車鐵路」。另至五堵水洗機場1. 2公里,再利用吊橋上的「無極鋼索運搬軌道」,每十多尺一車,連貫至對岸,經「水洗機」、再至「選碳機」分等級 。供應民眾憑弔留念的美麗橋墩,也因基隆河施工堤防而拆除,終成絕響。
日據時期,汐止工業發展是以煤業為主;光復後,台灣受經濟發展、世界能源革命與危機而重視煤碳;受進口煤炭壓迫及通續發生巨災等,台灣的煤礦業政策,隨著這些問題又逐漸沒落。從鼓勵生產(1946-1965年)、重油輕煤(1966-1972年)、淘汰與及設置煤業基金促進和理化經營(1973 -1984年),到1984年8月以後因連續發生重大災害,政府於 1984年 8月8日頒布台灣地區煤業政策,強制推行淘汰與興建外,也輔導礦工轉業或資遣,致使礦工無心工作,願意轉業或資遣,礦場陸續關閉廢鐵。目前,汐止地區之礦業早已由工業取代,汐止地區黑金產業已成為歷史名詞。但整體而言,礦業的沒落對於汐止地區的發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自礦業移出的勞動力,成為其他產業勞動力的來源,加速了汐止地 區其他產業的發展。雖然煤礦業在大量採用石油後己式微,但昔日礦業的發展也奠定汐止成為今日台北都會區工業重鎮的基礎。
近年來,也於工商發達,外來人口大量移入,加上便捷的鐵、公路交通運 輸,許多大型廠辦與購物中心進駐,老市鎮運漸縣轉型為新興的科技城。隨著防洪工程完工,汐止科技園 區持續發展,這些建設帶動汐止經濟快速成長,使得交通、經貿、人潮住來頻繁,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 全,就成為汐止社區迫切追求的目標。